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

Debian + KDE Plasma 安裝教程於我的KDE桌面美化

 序:為何是Debian + KDE Plasma

   之前我安裝的是Debian + GNOME桌面,我覺得GNOME桌面還不錯用,而這次使我切換到不同桌面的理由不是GNOME的問題(我目前的雙系統還是有保留Ubuntu GNOME桌面),那麼究竟是什麼理由使我換了桌面並且有機會做了一篇教學文?

  這就要說到昨天(18/7),我打算裝ryzen controller來給我的電腦超頻(AMD Yes),看了下Git Lab的要求,我需要先補足一些需要的函數庫(lib庫),後來我補完後軟體還是裝不上(因為遇到APT套件的依賴問題,看來我或許要考慮用Snap),我便著手把之前裝好的函數庫給刪掉了,因為會動到系統,所以我格外的小心,確認過刪掉的函數庫是我之前裝的函數庫,並著手刪掉了。後來,悲劇發生了,我的64位函數庫無法被正確的引導(程式無法正確調用),導致幾乎所有的軟體都不能用(包括Terminal),重開機也進不去系統了,無奈之下我只好重裝系統。

為何我選KDE Plasma?

  我那天下午電腦重裝了三次,試了三種不同的桌面環境,主要是桌面環境這種東西請神容易送神難,我等會會一一補充說明。順帶一提,我當時最不想選KDE Plasma,因為KDE太肥了,這點我也會慢慢說明,我仍然覺得GNOME是最好的桌面,而KDE Plasma次之。

  我先是安裝lxqt桌面,剛開始有點夢回Windows Vista的時代,因為那桌面佈局。我覺得lxqt有三大缺點使我放棄使用,一是桌面設定,我光是要調整桌面的縮放比例就花了不少時間,且效果差強人意;二是桌面特色,我覺得GNOME是最美的桌面,因為其設計語言統一,若依照這個標準,lxqt桌面的設計我實在是不與苟同;三是Wayland的支援度,雖然lxqt可以在Wayalnd上正常運行,但是有一些功能還是不能在Wayland上使用,例如鼠標(遊標)樣式,這給我種沒有準備好的感覺,事實也是如此,短暫的知道為何Ivon在討論桌面環境只討論GNOME和KDE Plasma。

  我後來改裝cinnaman桌面,我覺得cinnamon桌面有個很棒的優點,就是繼承了Windows的操作習慣,且較lxqt桌面更加人性化(尤其是設定的部分)、較KDE Plasma輕量,但是有一個致命缺點,就是不支持Wayland,這比lxqt還糟糕,lxqt至少還能用,就只是旁枝末節的功能用不了,但是cinnamon桌面是連用都用不了,進入Wayland模式,無法顯示桌布、滑鼠靠近視窗的三大按鈕(關閉、最大化、最小化)會出現黑色色塊等一大堆問題。你要是說lxqt桌面是支持老硬體的所以支援度不佳就算了,作為多數YouTuber和Bilibili Up主推薦的操作系統,端出來的簡直就是毛胚屋,2021宣佈開始支持,所以我果斷放棄了。

  我原本想說在cinnamon桌面加個KDE Plasma好了,結果進不去KDE Plasma桌面,我又只好果斷重裝系統了。原本想說裝個GNOME桌面,但是兩個系統用同一款桌面有點太無聊了,所以我打算回鍋KDE Plasma。裝好後我我把KDE Plasma的桌面改得像GNOME桌面,畢竟我習慣了GNOME的操作邏輯與類似Mac OS的操作邏輯,我已經半年多沒什麼碰Windows了。 

好,進入正文。  

安裝Debian

  Debian為了讓20多年前的老電腦能夠運行安裝程序,用了一個十分人性化的安裝引導,我等等說明,先說,我是從官方下載的安裝檔,所以沒有live CD可以事先體驗系統。 

  1. Debian版本挑選:有三個:stable、testing、unstable,我是選testing,因為stable版的套件太舊了(為了穩定),unstable太不穩定(我對電腦還是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求),而testing是剛剛好的選擇,所以我選testing。 
  2. 進入Debian官網:https://www.debian.org/ ,選擇「其他下載連結」

  3. 選擇「 Debian 測試版(testing)的 ISO 映像」

  4. 網頁下滑到「 當前的每週快照」的「amd64」。這裡我要小小的說明一下,不建議使用網路安裝,雖然網路安裝的映象檔很小,但裝起來很依賴自家網速,為了以免安裝過程網路斷線,選擇「 當前的每週快照」,至少中間斷網還有核心的Debain系統,且「 當前的每週快照」還包含一些必要驅動,至少不會在第一步卡關。

  5. 網頁滑到底選擇「 debian-testing-amd64-netinst.iso」,並靜候佳音

  6. 使用Ventoy或是Rufus之類的工具將iso檔裝到隨身碟(這裡我就不示範)
  7. 進入UEFI,將隨身碟設為第一啟動項(這裡我一樣不示範,因為市面上的電腦太多款式了),也可以考慮把Secure Boot關閉,但我是沒有關閉,目前實測Debian 13可以支持Secure Boot。
  8.  選擇第一個選項Graphical Install,按下Enter鍵
  9.  選擇語言

  10. 選擇地區

  11. 選擇鍵盤

  12. 偵測到網路硬體,這裡選否。這個提示主要是因為我的這臺電腦(Lenovo ideapad 530S AMD版)有一些不支持的閉源驅動(這裡是不是很敏感,尤其是用老黃顯卡的用戶,這裡要去爬文看老黃顯卡的驅動怎麼裝,我就不贅述,因為我使用AMD核顯),且聯想官方也沒有提供我Linux的驅動,所以想補也補不了,反正我後來用也沒遇到什麼問題。

  13. 連接無線網路--選擇連線

  14.  因為我的WiFi有密碼,所以我選第二個選項

  15. 輸入網路密碼

  16. 輸入主機名稱,我是設Debian,。這個設麼時候會用到呢?例如當電腦連接藍牙時,手機上顯示的「電腦藍牙裝置名稱」。

  17. 輸入網域名稱,因為是一般家用,所以隨便設一個,就用大家在裝Windows時輸入的工作群組WORKGROUP。其實可以不輸入,留空即可。

  18. 設定密碼,麻煩留空。一般家用的狀況下,不要設定root密碼,讓這臺電腦的第一個使用者作為可訪問root身份即可,否則裝軟體或是其他會用到sudo命令等root用戶會用到的操作都會很麻煩。幸運一點有sudo指令,就只要先執行sudo su,否則還要裝sudo命令,事後要改為第一個使用者作為可訪問root身份,還要去改使用者群組(這我還不會),總之,對於家用,留空即可。

  19. 輸入使用者姓名,因為我這是家庭用的,我就輸入我的偏好的使用者姓名xiong

  20. 使用者名稱就順便也叫做xiong。這裡務必要記得使用者名稱,因為在除了GNOME桌面外,其他桌面在第一次登入時基本上要手動輸入一次使用者名稱(KDE只要一次,lxq和cinnamon幾乎每次,這主要和視窗管理器(Windows Managet)有關,GNOME是gdm,KDE Plasma、lxqt、cinnamon是sddm)

  21. 設定密碼

  22.  到了激心動魄的磁碟分割(Partition),一旦沒弄好,雙系統就會掛掉。先說明大致架構:/boot/efi是和Ubuntu公用,這個不用設定,因為Debian會自己去掛載Ubuntu的boot efi分區(這也導致雙系統刪不乾淨,但是這是最方便的做法);接著分割出8GB的空間給虛擬記憶體(SWAMP空間),剩下的給系統根目錄,進階一點可以把/home分區分開掛載(可以方便的變更發行版,只要root密碼是相同的,就可以方便使用,甚至多系統公用同個/home目錄),但是我沒差也有些懶惰,之後再說;還有,因為Linux的特性,系統可以安裝在不同的硬碟(這和當時硬碟容量不高有關),建議/home目錄可以掛載在大容量HDD,其餘的掛載在小容量的SSD(基本上64GB以上即可,建議最低128GB,為日後軟體留有餘量,畢竟依照此建議軟體會安裝在SSD上)。還有一點建議,如果是Windows + Debian雙系統,可以先在Windows 環境下分割出8GB和你打算給Debian的空間,切記,不要格式化。先附上影片(音量有些小聲,可以調大一點),在附上照片。 

  23.  再來是設定套件管理程式,這裡就根據地區選擇,我選臺灣

  24. 這邊是選擇軟體源,我是選擇第一個,因為我認為官方源的套件比較多。也可以選交大、成大的源,不推薦ftp.tw.debian.org,因為這個源有曾經出現過問題。如果不知道,就無腦選第一個官方源。如果是在網路受限地區(如:中國大陸),則建議選其地區內的源(例如清華源)。


  25. 因為我沒有用代理伺服器,所以留空。

  26.  狀況調查,我是選擇「是」,選「否」也不會怎樣,反正都可以。

  27. 接下來是選擇桌面環境,其中,務必要選「Debian desktop environment」和「標準系統工具」。要高度工作效率且願意學習新的操作邏輯或是Mac用戶,推薦GNOME(這也是我最推薦的);要高度自定性、習慣Windows操作、功能豐富、不怕臃腫的用戶,選擇KDE Plasma。我基於前述(本文的序)理由,選擇KDE Plasma。
  28.  最後是選擇硬體時鐘(就是UEFI/BIOS時間),選預設。這裡要說明一下,Windows 的硬體時鐘是根據所在時區進行選擇,但是Linux是使用國際標準時間。如果你是Windows + Debian的雙系統使用者,請選擇「。 
  29. 完成安裝後,選擇繼續,待畫面全黑後,拔出USB。
  30. 接下來是輸入法設定,因為Debian + KDE Plasma內建的輸入法是Fcitx,不是Fcitx5,所以要一點設定,這裡就給Ivon大大的教學(實測步驟是完全一樣,不用擔心)--「 Ubuntu繁體中文輸入法?改用Fcitx5來輸入中文吧!」,連接:https://ivonblog.com/posts/ubuntu-fcitx5/ 

 KDE桌面美化

  一般來說,Windows用戶是可以不用調整的,但我實在是有些習慣GNOME的桌面佈局(尤其是Ubuntu風味版),所以分享了下我的美化效果。我不打算分享美化方式,因為這正是使用KDE Plasma桌面的樂趣,自己摸索、自定成自己理想的樣子,且桌面改版較大,可能之後的版本就不適用這個教學文章。推薦自己去折騰,這一步簡單又複雜的步驟就交給你了。

  先放我的成果。

  具體可以參考Bilibili上的Up主--「飛蚊話」的概念分享,網址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h441177Be/?spm_id_from=333.1387.upload.video_card.click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