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記得之期我有發過兩篇類似的文章,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。
我的distro-hopping似乎也快要進入了尾聲,也剛好再半個多月就要開學了,我似乎也要開始著手把之前要累積的一點點題材給講完。那你,準備好了嗎?
有看過前面兩篇文章的應該知道我的電腦硬體是什麼了,對吧?我簡單提一下,就是雙A平台,這點很重要,等下就知道了。我今天會簡單地聊聊我的使用之旅,並作出我主觀的發行版推薦,這就給大家做個參考,好不。我用過:Ubuntu(16.04、24.04、24.10、25.04)、 Debian(13、testing、sid)、Manjaro、Fedora。
- Ubuntu:這是我第一個入門的發行版,因為有名且對新手友好。大多數人推薦使用LTS版本,但我反而推薦使用一般版本。是Debian的下游。
優點:
1. 基於Debian,所以系統的穩定性還不錯,也鮮少報錯(我記得大陸那邊有很多的網友說Ubuntu有很多的報錯,致使風評不佳,那大部分是因為網路問題,所以Ubuntu是還不錯的選擇)
2. 新手友好,有問題上網查一下就有了,方便又快速
3. 好用的套件管理器,這其實是Debian的優勢,我等下說
4. 驅動免煩惱,尤其是N卡用戶,因為Ubuntu有自己的方案,所以驅動上還滿方便的。Fedora和Debian預設不會安裝其閉源驅動,所以這點對於一些用戶是加分項。
5. 開箱即用,尤其是中文輸入法。
缺點:
1. 有使用snap,這個安裝格式我曾經很支持,因為它降低了依賴問題的發生。由於Linux瞬息萬變,不同的軟體需要不同的依賴假如發生依賴的版本衝突,是會陷入依賴地獄,不可不慎。但這個安裝格式肥大就算了,因為其原理,反正Flatpak也沒多瘦。主要是啟動太慢,有的軟體使用較高壓縮率的方式封裝,啟動就慢,尤其是一些需要較快啟動速度的軟體,例如LibreOffice。
2. 系統附屬應用凌亂。這其實兩面刃,Ubuntu有效的降低初始入門使用Linux需要使用終端機的機會,但也導致有很多的軟體負責管理不同的事情,例如軟體更新負責更新軟體、韌體更新負責更新韌體,我會希望Ubunt如Open SUSE一樣,有統一的管理中心來處理這些事情。
3. 預裝應用太多。如果裝過Debian或Fedora,就會發現裡面預裝的應用大多是桌面環境的內裝應用(其實這樣就很肥了),Ubuntu還會再預裝一些其他應用,例如ThunderBird。 - Debian:這是我第二個入手的發行版。原因是我覺得Ubuntu有點肥大,且我大概掌握了常用的終端機操作,例如安裝軟體、使用nano修改文件、寫C程式並編譯執行。
優點:
1. 強大的套件管理器——APT。這個套件管理器用過就回不去了,在刪除不要的套件時,會自動判斷不需要的依賴項目,假定沒有刪除乾淨,也可以用 apt list --installed | grep <套件名稱> 來一一手動刪除。
2. 穩定:系統基本上沒有進行特殊的改動,基本上也不會故障,而且我也沒遇過當機。而且testing分支也沒有發生過不穩定的問題。
3. 更新少,基本上就安全性更新而已,鮮少有其他更新,如果是使用testing版,會有Linux內核更新。
4. 基本開箱即用,尤其是中文輸入法。
5. 與GNOME Software整合良好,可以安裝/解除安裝軟體
缺點:
1. 套件老舊,裡面的軟體版本大多很舊,或是提供的選擇不多,以firefox來講,裡面只提供esr版本,但這個版本沒有我想用的垂直分頁功能,而telegram在stable與unstable(sid)有提供,但是唯獨testing沒有。
2. 目前的GNOME 48與Debian 13有問題,可能是我的記憶體太低,但是這個bug在Manjaro與Fedora沒有復現,而Ubuntu會直接黑畫面。剛好Debian 13這個月就要發布了,且進入rc階段,基本上套件不會更換了,所以記憶體偏少的使用者推薦不要使用Debian13 + GNOME 48這個組合。 - Manjaro:這是我入手的第三個發行版,我為了體驗看看滾動發行版的感覺,但又希望穩定、好入門,所以使用了基於Arch Linux的發行版。然而,這個發行版褒貶不一,台灣這裡不大推薦,因為發生過四次的根證書過期,大陸那邊滿推薦的,因為相對於Arch Linux穩定、易用。我是推薦使用Manjaro的,因為真的穩定易用,但有一點要注意,不推薦使用AUR(雖然我有用),因為Arch Linux是時時刻刻都是新的,所以AUR上的打包可能會因為Manjaro的系統組建舊而發生問題,官方也不是很推薦,但這樣就失去使用Arch Linux分支的樂趣。
優點:
1. Manjaro官方製作的套間管理器——pamac——語法類似Debian的APT、Fedora的DNF,如果是從Ubuntu跳到這個滾動發行版,基本無痛使用。而且,這個pamac還可以用來管理AUR、Flatpak、Snap,相對萬用。
2. 相對穩定的滾動更新,到目前為止,我的電腦還沒滾炸,看來穩定還是有的,且軟體的版本相對接近上游。
缺點:
1. Arch Linux的通病:簡陋的套件管理器。Arch Linux的套件管理器pacman不如APT、DNF聰明,即如有一個套件A的依賴B被C軟體共用,你要刪除套件A,因為依賴B被C占用,所以無法移除A套件,你只可以考慮把套件C給一起刪了,有時套件C又有其他依賴,一不小心就把電腦搞壞了。雖然這個情況不一定會發生,但是發生了很麻煩。又Manjaro官方的pamac只是把對應的指令變成pacman,所以pacman出問題則pamac也會出問題。
2. Gnome Software無法安裝Arch Linux的軟體,點擊安裝沒有反應,可能是Gnome Software的問題,這是會讓新手勸退的的可能關鍵之一。
3. 要自己安裝中文輸入法的套件。
4. 不支持安全啟動
5. 不要使用閉源驅動(N卡用戶例外),我的AMD GPU因為使用閉源驅動導致進入系統會很慢甚至卡住。
6. 缺乏一些韌體。這算是Arch Linux的問題,有一些韌體是不會被安裝上去的,雖然可能無感,但在軟體更新是會出現報錯,可以自己裝上去,不過要小心有一些韌體是從AUR上裝上去的,所以要小心安全問題。 - Fedora:這是我入手的第四個發行版,我為了體驗較新的軟體、稍微頻繁的更新、還要省事,所以我入手了這個發行版。我之前在埔里的圖書館看過兩本關於Fedora的書本,分別是Fedora Core 3與Fedora Core 4這兩本書,我目前用的是Fedora 42。其實Fedora Core系列變成了現在的Workstation版本,是由Red Hat贊助其社群(早期的Fedora Core是Red Hat的下游,現在是Red Hat的上游)。
優點:
1. 軟體很新。裡面的軟體接近上游,但沒有Arch Linux那麼新,目前是還沒有出什麼大問題。
2. 省事。以我這個從Debian分支跳過來的使用者而言,其DNF套間管理器的語法幾乎和APT一樣,且同樣聰明,滿省事的。
3. 優秀的DNF。如果有用過Debian分支的使用者應該有聽過APT管理器的前端——nala,安裝過nala後,其apt顯示的訊息會有較高的可讀性,且會顯示版本變遷,雖然dnf沒有像nala那麼漂亮的界面,但是有nala包含的核心元素(例如:列出版本變動);還有一點,dnf下載套件時都會進行GPG簽名驗證,雖然安裝會比apt久一些,但也增加了安全性,畢竟有rpm fusion這樣的第三方套件倉庫存在。
4. 與GNOME Software整合良好,可以免密碼安裝/解除安裝軟體
缺點:
1. 和manjaro一樣,預設是沒有包含中文輸入法,但比Manjaro好,只要去設定自己調整一下就好。
2. rpm軟體較deb少,這其實是開發者打包的問題,畢竟Ubuntu較為流行、Debian穩定,所以deb包較多也是很正常,況且Arch Linux有包山包海的AUR,相較之下rpm包稍微少一點,可以用Flatpak來補充。
3. 開機慢。主要是TPM的鍋,可以使用 sudo systemctl mask dev-tpmrm0.device 來禁掉TPM提高開機速度,但是Fedora這招無效。
接下來,我想從不同的觀點來淺談我對於發行版、界面等種種選擇。(主管觀點)
1. 桌面
我要來分享GMONE、KDE Plasma、LxQt、Xfce、Cinnamon。
- GMONE:這是多數發行版預設使用的桌面,其界面整潔一大特點。這個桌面沒有最大化、最小化按鈕,也不允許你在桌面上放文件、軟體的捷徑,也沒有dock這樣的應用程式啟動列,你得要善用虛擬桌面(即為工作區,workplace)、活動。也因為打破了傳統桌面的操作邏輯,所以評價也趨近於兩極,我是很喜歡這種使用邏輯,雖然我一開始很不能接受且還嘲笑過這個設計快一個禮拜。如果是使用Ubuntu的應該會感覺不出來,因為Ubuntu有做一些擴展套件來使其像Ubuntu Unity桌面(之前體驗了一會,還不錯,但我更愛GNOME的思維,畢竟我習慣了),如果要在Ubuntu上體驗原汁原味的GNOME,可以安裝Vanilla GNOME來用用看。Debian、Fedora的GNOME基本就原汁原味了,什麼擴展套件都沒有開,Manjaro是有改一點點,但沒有像Ubuntu改那麼多。
推薦文章:我的Ubuntu的Gnome桌面美化 、GNOME桌面的深色模式與淺色模式桌布的切換 - KDE Plasma:這是第二大的主流桌面,界面像Windows,有很大的自定性,很多細節都可以自己調整,像是窗口的按鈕怎麼擺放、快捷鍵的自定之類的。因為我不大有足夠的協調感,導致我不大修改我的桌面,因此我較不會感受到KDE的強大自定性。缺點大概就是預裝的軟體太多且功能又雜,先說預裝軟體多,這要看發行版規定,GNOME也不遑多讓,重點是我不大懂把計算機解出安裝為何會導致KDE組建缺損而不允許我解除安裝掉計算機;第二個是單一軟體功能雜,我習慣一個軟體負責做好一件事情,類似Unix哲學「Do one thing and do it well. 」,所以我有點不喜歡KDE單一軟體功能雜,我倒是覺得將這些其他功能做成擴充套件或許是不錯的選擇。
推薦文章:Debian + KDE Plasma 安裝教程於我的KDE桌面美化 - LxQt:這是台灣人做得極簡桌面,我覺得還不錯,尤其是記憶體占用,才700MB,這個占用得在Windows XP或是Windows 7才看得到。當然,這是有代價的,就是沒有過渡動畫,這就傷腦筋了,感覺少了點什麼。再一個缺點是主體不統一,因為這是基於Qt寫的桌面,加上目前GTK還是相對強勢,又沒有像KDE那樣積極處理,導致窗口的設計有些不協調,且不同框架(如GTk、Qt)的軟體要分開調整(例如大小之類的),期待日後有較為統一的的調整選項。
- Xfce:這也是一款極簡桌面,優點是還有一些簡單的動畫,因為是基於GTK,所以協調感還是能接受的,缺點就很明顯,就是縮放模糊,在HiDPI的界面上,縮放會模糊,但是LxQt就不會,明明同樣是基於Xorg顯示框架。
- Cinnnamon:這個桌面的操作邏輯像極了Windows XP或是Windows 7,桌面在保持輕量的同時(KDE有點肥了)又保持流暢有動畫(如KDE、GNOME一般),缺點大概就是不支持Wayland了。
整體而言我會推薦GNOME,但是我的結論還是不變:「Windows 用戶可以優先考慮KDE,Mac用戶可以考慮GNOME;想冒險打破傳統桌面使用模式的可以用看看GNOME,不能者就KDE,其他小眾的看個人。」
2. 發行版
這是一個重要且不重要的問題。先說為何不重要,因為差別的地方可能就只有套件管理器了(對,就這麼根本),重要的點是問題的答案好不好找。
如果是新手,我推薦Ubuntu或Fedora,當然都是普通版本(大約半年有一個更新。如果不想那麼頻繁更新,可考慮Arch Linux Ubuntu LTS),因為可以獲得新一點的軟體與功能,且有好用的套件管理器、高熱度的社群支援(N卡用戶使用Fedora要另外注意驅動問題),除非想體驗滾動發行再考慮Manjaro。用了一段時間,我會推薦Debian或是Manjaro,使用Debian是因為可以在非常穩定的系統下把玩系統的設定,以及有動力嘗試使用Flatpak、Snap、Docker,因為原生套件倉庫的軟體陳舊且電腦不易被玩壞,順便體驗不那麼直覺好用的安裝流程;至於Manjaro是可以用來初嘗AUR的魅力,並且稍微學會配置輸入法之類的,珍惜你的得來不易的穩定系統(我因為手癢裝了一些GPU驅動,結果掛了)。
3. 輸入法框架
Linux有兩個主流的輸入法框架:ibus、fcitx5,GNOME桌面使用ibus,KDE桌面使用fcitx5,主要是穩定度問題,當然不是絕對。
4. 套件管理器
這個點大概就影響了一半發行版的選擇了。初學者或是想省事的推薦apt或dnf,想鍛煉的可以用pacman,一來是apt或dnf的語法簡單明了,二來是有聰明的套件管理機制。
5. 軟體與心態調適
有一個重要的核心精神,Linux或開源軟體從來都不是替代品。網路上有人說「LinbreOffiec是Microsoft Office的替代品」或是「Linux是Windows的免費替代品」,每次聽到我都會破病(台語),這些軟體或是操作系統從來都不是互相取代或是互補的東西,它們都只是有對應的客群罷了。因為我不常使用付費的軟體或是專有軟體(我倒是常用開源軟體),且在Windows下我基本是使用開源軟體,又這些軟體基本跨平台,所以我換到Linux基本沒問題(但我的家人例外,他們較常依賴專有軟體,又沒有動力去學新的開源軟體,連界面相近也不願意),一個令我津津樂道的例子,我的學習歷程的報告、大學個申的書面審查報告也都是用LibreOffice做的,也沒有什麼問題,差別就是願不願意學習罷了。
不要排斥使用終端機。在Linux下,桌面環境只是用來降低入門與使用門檻的,在大多數的發行版(Open SUSE例外),調整一些設定你是離不開終端機,刪除系統檔案也是。其實使用終端機調整系統參數也沒什麼學問,基本上就是修改某個目錄下的文件內容,連可執行程式也是可以用文件編輯器打開並修改參數,正是「一切皆文件」的哲學導致。
有統一的軟體安裝方式。大多數軟體只要在商店下載或是使用終端機三兩下就完事,不用下載安裝包。這裡要提一點,如果常換發行版之類的,可以考慮Docker、Flatpak、Snap,儘量不要編譯軟體,因為不好更新也不好刪除,有時在電腦中使用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會是很方便的。
以上是我的心得,因為我的部落格排版關係,所以感覺我的文章短短的,我為此有點傷腦筋,感覺不夠豐沛,但也算了,至少我完成了一個我好幾個月前想做的事情,並且今年暑假又長又較有空,完成了今天的這篇文章(從試用到心得反思),我剩餘的題材大概也不多了,開學後大概就會不那麼常更新了,反正也沒多少人看(我倒是因此而自在),我就慢慢來。我自己覺得像我這樣使用Linux的高中生(現在準確點是大學生),應該不多吧,這令我小小的自豪了一下。我倒是害怕時間的流逝,我的部落格開始變了味,像我以前追的一些台灣的科技YouTuber(這裡就不提了),剛開始是做二手硬體起家,後來充滿業配味,專業評測不如大陸極客灣、國外的科技媒體的記者、已經作古的AnandTech詳細,又或是做手機硬體評測,後來果味很濃,又後來用醒目的標題來吸引觀看(這做法我相對不大喜歡,除非內容一樣吸引眼球),搞機也不如極客灣(印象深刻的有小米90 Pro,代號墮天使),但願能保持這個味道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